联系我们 |
专家栏目 |
技术与创新 |
电子刊物 |
意见反馈 |
广东利尔化学有限公司
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方案
1 适用范围
本方案依据生命周期分析原理,从生产工艺与装备、资源能源利用、产品、污染物产生、废物回收利用和环境管理六个方面,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的清洁生产水平给出阶段性的指标要求,指导企业清洁生产和全过程控制。
本方案适用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和审核参考。
2 引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修正)
《清洁生产审核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 第38号)
GBT-20106-2006 评价指标体系通则
HJ/T425-2008 清洁生产标准 制定技术导则
GB/T 24001 环境管理体系 规范及使用指南
GB2589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3 术语解释
3.1 清洁生产
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消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3.2清洁生产标准
指依据生命周期分析原理,从生产工艺与装备、资源能源利用、产品、污染物产生、废物回收利用和环境管理六个方面,对行业的清洁生产水平给出阶段性的指标要求,指导企业清洁生产和污染的全过程控制。
3.3 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
指对产品生产中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装备的种类、自动化水平、生产规模等方面的要求。
3.4 资源能源利用指标
指在正常的生产工艺中,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新水量、能耗和物耗,以及水、能源和物质利用的效率等反映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
3.5 综合能耗
指规定的耗能体系在一段时间内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实物量按规定的计算方法和单位分别折算为一次能源后的综合。
注:引自GB 2589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3.6 单位产品取水量
指企业生产单位产品需要从各种水源提取的水量。
3.7 产品指标
指影响污染物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性能、种类和包装,以及反映产品贮存、运输、使用和废弃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等的指标。
3.8污染物产生指标
指生产(或加工)单位量(产值、产量或加工面积)的产品产生污染物的量(处理前),包括水污染物产生指标、大气污染物产生指标和废弃物产生指标。水污染物产生指标是指生产装置排放的污水量和污染物种类、单排量或浓度。大气污染物产生指标是指生产装置产生的废气量和污染物种类、单排量或浓度。
3.10 环境管理要求
指对企业所制定和实施的各类环境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和措施的要求,包括执行环保法规情况、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环境管理、清洁生产审核、相关环境管理等方面。
4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要求
4.1评价分级
本方案将清洁生产水平划分为三级
一级: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
二级: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
三级:国内清洁生产基本水平。
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指标要求见表1。
表1 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指标要求
指标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
1 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 |
|||||
基本要求 |
1. 禁止使用国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规定的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 2. 优先采用“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规定的内容; 3. 在用设备设施未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1-4批)中的淘汰设备设施。 |
||||
工艺装备要求 |
生产设备 |
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设备自动化。 所有溶解搅拌罐都封闭,减少有机溶剂的挥发。 原辅材料溶解、搅拌设备采用变频节能措施。 |
使用较先进的生产设备,部分设备能够自动化操作。 所有溶解搅拌罐都封闭,减少有机溶剂的挥发。 原辅材料溶解、搅拌设备大部分采用变频节能措施。 |
设备运行正常,配备自控装置和节能装置;没有采用淘汰落后的设备。 |
|
生产工艺 |
大力推广生产工艺技术和管理的智能化,按照工艺要求配置节能、变频设备,减少电能的消耗;加强生产自动化控制,严格按照工艺文件或作业指导书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引起不良品和废物增加及造成能源的消耗。 |
推广生产和管理的智能化,按照工艺要求配置节能、变频设备,减少电能的消耗;加强生产自动化控制,严格按照工艺文件或作业指导书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引起不良品和废物增加。 |
主要工艺工序为溶解---配置---搅拌---检验;大力推广生产和管理的智能化,按照工艺要求生产车间保持通风、洁净环境。 |
||
实验室装备 |
完善的实验室检测设备和仪器,能够完成针对原材料和产品的各项检测。(含智能办公、气相液相分析、化验试剂存储等) |
有较完善的实验室检测设备和仪器,基本完成针对原材料和产品的各项检测。 |
具备自有实验室,部分完成针对原材料和产品的各项检测。 |
||
技术力量 |
具有自主研发能力,通过研发创新,建立创新技术平台;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完成新产品开发。 |
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及产品开发能力,建立创新技术平台。 |
引进技术开发新产品,具有产品开发能力。 |
||
2 资源能源利用指标 |
|||||
原辅料的选择 |
禁止使用国家省市规定的禁用原材料;产品生产原辅料的选用,在满足生产工艺的前提下以低毒、无害、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小为原则。 |
禁止使用国家省市规定的禁用原材料;使用低毒、无害的原辅材料。 |
|||
单位产品生产用水消耗量(m3 /t) |
≤1.720 |
≤1.760 |
≤1.800 |
||
单位产品生产用电(kWh /t) |
≤17.00 |
≤17.50 |
≤18.00 |
||
单位产品综合能耗(tce / t) |
≤2.10 |
≤2.20 |
≤2.30 |
||
3 产品指标 |
|||||
化学铜系列液产品合格率(%) |
≥99.60 |
≥99.30 |
≥99.00 |
||
电镀酸性清洗剂产品合格率(%) |
≥99.70 |
≥99.30 |
≥98.90 |
||
产品包装 |
包装材料环保、节约材料,外观完好、美观。 |
外观完好、美观。 |
|||
4 污染物产生指标 |
|||||
单位产品废水排放量(m3/ t) |
0.220 |
0.260 |
0.300 |
||
单位产品废水中COD排放量(kg/ t) |
0.012 |
0.016 |
0.020 |
||
5 废物处置处理指标 |
|||||
污水处理的污泥 |
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污泥(含重金属离子,属于危废)得到收集、储存,污泥交由有资质专业公司收集处置。 |
||||
危险废物 |
危险废物得到妥善安全收集、储存,危险废物暂存仓按照规范建设和管理;危险废物交由有资质专业公司收集处置,处置转运合同、转移联单齐全。 |
||||
6 环境管理要求 |
|||||
环境法律法规标准 |
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管理要求。 |
||||
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管理体系 |
按照清洁生产审核指南的要求进行了审核; 按照ISO14001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并通过审核;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文件齐备,体系运行有效。 将ISO14001体系方针传达给相关方,对原材料供应方、生产协作方、相关服务方等提出环境管理要求。 |
按照清洁生产审核指南的要求进行了审核; 环境管理制度、原始记录及统计数据基本齐全有效。 |
|||
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情况 |
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设有清洁生产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 |
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并建立了持续清洁生产机制。 |
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 |
||
生产过程环境管理 |
原料用量及质量 |
有原材料质检、检验制度,仓库管理完善,计量制度健全;领料、进料经过严格的计量管理,执行严格的原材料消耗定额管理制度。 |
有原材料质检、计量制度和原材料消耗定额管理制度。 |
||
现场管理 |
员工的活动区域、物品堆存区域、危险品,危险品仓库、危废暂存间、污水治理设施、废气治理设施等有明显标识;现场标示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及消防、安全、应急疏散路线。 |
员工的活动区域、物品堆存区域、危险品,危险品仓库、危废暂存间、污水治理设施、废气治理设施等有明显标识;现场标示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及消防、安全、应急疏散路线。 |
现场标示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危险品仓库、危废暂存间、污水治理设施、废气治理设施等有明显标识。 |
||
岗位培训 |
对所有岗位均进行严格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安全健康、环保培训,定期考核。 |
对90%岗位进行严格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安全健康、环保培训,定期考核。 |
对70%岗位进行定期培训,开展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安全健康、环保培训工作。 |
||
生产设备的使用、维护、检修管理 |
有完善的生产设备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建立设备维护制度,专人负责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做好维护记录,杜绝出现“跑、冒、滴、漏”现象。 |
有完善的生产设备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建立设备维护制度,专人负责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避免出现“跑、冒、滴、漏”现象。 |
主要设备有基本的管理制度,专人维护保养。 |
||
环境管理 |
环境管理机构 |
建立环境管理机构,定期开展管理活动,有专人负责环保管理工作。 |
有其他管理部门兼管,并有专人负责。 |
||
环境管理制度 |
环境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开展日常环境管理。 |
有环境管理制度 |
5 数据采集和计算方法
5.1. 本方案的各项指标的采样和监测,按照国家标准监测方法执行。
5.2. 本方案生产产值以年生产产值(万元)计算;生产产量(单位产品)以年生产产量(t)计算。
5.3. 各主要项指标的计算方法:
5.3.1 单位产品生产用水消耗量(m3 /t)
单位产品生产用水消耗量(m3 /t)=公司年生产用水量(m3)/年生产产量(t)
5.3.2 单位产品耗电量(kW•h/t)
单位产品耗电量(kW•h/t)=公司年总耗电量(kW•h)/年生产产量(t)
5.3.3 单位产品综合能耗(tce / t)
单位产品综合能耗(tce / t)=生产综合能源消耗(生产用电量折算标煤量)(tce)/年生产产量(t)
5.3.4 单位产品废水排放量(m3/ t)
单位产品废水排放量(m3/ t)=废水排放量(m3)/年生产产量(t)
5.3.5 单位产品废水中COD排放量(kg/ t)
单位产品废水中COD排放量(kg/ t)=废水中COD排放量(kg)/年生产产量(t)
6 附则
本方案由广东利尔化学有限公司编制并负责解释。
上一篇: 基于虹膜识别的新一代身份识别系统
下一篇: 最后一页